铜镜保养

说到铜镜人们都不陌生,它是用青铜铸制的照容用具。铜镜在历史上一直是宫廷、贵族享用的高档消费品,在早期使用上还有一定的级别限制,因此铜镜的制作量少,保存流传于世的也少,这是造成铜镜专题收藏者少的原因之一。

收藏包含两个概念——“收”与“藏”。“收”就是买东西,“藏”就是保养。为了保存好古镜,首先要弄清其被损坏的原因。造成其被损坏的原因,一是人为的损坏,如藏者保管不善发生了丢失或损伤、被盗等。二为自然的破坏,包括气候的变化、阳光的辐射、风雨的侵蚀、空气的污染等。

温湿度可算得上是一些金属器物的致命原因。金属器物温度适宜在15℃至25℃之间,相对湿度宜在40℃至50℃之间,室内要保持干燥。冬季天冷,有的藏友因条件有限,室内取暖,又不经常开窗户,不但不通风,有的还使用了温湿器。这给器物造成了不良的环境,因此必须注意空气的流通,保持干燥的气候。夏天,闷热容易出汗,鉴赏或查看器物要戴上手套,避免汗渍留存文物上。最好不管是什么时候,查看器物时,都要戴上手套,这样做对铜镜只有好处,没有害处。阴天下雨,温度潮湿还要注意防潮,关闭门窗,以减少室外不良气候的干扰。气候适宜时,要开窗通风,可降温散湿。

灰尘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,灰尘中含酸含碱含胶性物质,落在器物上不仅很脏,也有腐蚀作用等。清除最好用干洗,用软毛刷或细棉布刷擦,使用脱脂棉蘸酒精擦拭。有的器物花纹缝隙间及锈蚀凹处污物不易擦拭,还可利用吸尘器等。

有的铜镜上有锈斑。铜镜上的锈分为两种,有的锈在器物上可增添美观效果,又没有对文物造成危害,就不必去除。有的锈虽对铜镜没有造成危害,但它覆盖住了铜镜表面的纹饰或铭文,直接影响了器物的鉴赏和研究的效果,为此有必要将锈蚀的部分清除,清除最好请有关专业人士进行。轻微少量的可自行处理,但不要使用自来水,需用蒸镏水清洗,浸泡后用竹质、硬木、硬塑料等工具一点点地剥落。不可使用刀、铲等金属工具,以免损坏文物。不易掉的锈蚀,可用弱酸浸泡,如柠檬酸溶液等,用脱脂棉或毛巾等蘸湿闷盖锈蚀后剥落等。完后一定要用蒸馏水清泡洗干净。

另外有一种有害锈,如果器物上发现有了,要尽快清除,不然它会殃及到整件器物。对于粉状锈的处理,可用机械法先挖去粉状锈,待见到铜体后,用漆皮酒精填补封闭,或涂上1%硫酸银溶液,10分钟后擦干。也可用20%氢氧化钡溶液,涂20分钟后擦干。然后用蒸馏水洗净,干燥后再用璐珞溶液封护,也可用苯并三氮唑保护剂等。有害锈的处理最好要让专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。不可自己敷衍了事,因为这种锈根治不好会毁掉整件器物。

有害气体的侵蚀。随着工业、交通的发展,大气污染严重,使得金属器物的锈斑越来越多,给藏品带来不良的因素。可把藏品包装起来。古玩包装是收藏中的大事,是不可忽视的环节,它直接关系着古玩的安全。材料的选择要谨慎,应使用弹性的、经过实践证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损坏器物的材料。

古玩包装。应先用软纸或细棉布、棉花包裹好,以防磕碰。可用泡沫塑料挖槽嵌装,放入隔成小木格的匣内。囊匣的配制,对于铜质好的铜镜可请专业人员按器物的大小、薄厚来配制囊厘。囊匣的设计和制作要适合器物,并根据器物的特殊性及适宜范围,以便提高使用的能力和效果,更有利于文物得到永久的保护而延长其寿命。在某种程度上可保护器物和间接调整空间的环境,有利于藏品的保护作用。但对于质地较差的器物不宜制作内囊,主要是有些囊匣的制作材料为有机纤维制品,具有细胞样的结构和吸湿能力,对湿度的变化特别敏感,会造成囊内的湿度过高,容易让文物吸收,会产生不良的效果。

器物存入的库房要干燥、干净、无粉尘,不可在一个柜子与其他物品混放。一件器物一个包装,要分类存放。铜镜最好不要摞着放,要隔开距离。不要将器物直接放置在地面上,要做好防潮层。就是有较好的包装,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。藏品包装的封闷性能要好。

有时铜镜上饰有精美的纹饰和铭文,为了鉴赏研究需要把它拓下来,在操作时要注意器物的承受能力,不要用力过猛。镜面有弧度的要将其垫平牢固后再进行。完工后要认真清洗镜面,用软棉布、脱脂棉等擦拭干净。如有残处锈蚀等,可用吹风机将其吹干。

再有就是经过修复后的铜镜,更要注意到它的安全。因为铜镜比较特殊,修复的方法也与其他的铜器不太相同。碎镜片茬口的焊接方式是间隔距离的点焊方法,其余部位利用粘接的技术进行。相对而言,牢固程度有限。所以,在拿放时要格外小心,以免缝隙开裂。

铜器鉴赏

1、保存状况好,由于铜镜埋藏时间较长,锈蚀程度越小越好,最好是银光灿灿的“水银镜”或者黑漆如墨的“黑漆古”;

2、品种稀少,最好能见证一段历史事件,如唐代打马球镜,证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国;

3、艺术性高,反映古代高科技的如战国镂空镜、汉唐镏金、嵌螺钿、银壳、金壳、透腿等特种工艺镜;

4、纹饰的清晰度是关键,铜镜收藏中讲究版模,头模镜最受欢迎。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