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,小米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。无论是从收入、利润还是市场销量占比来看,小米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尤其是手机业务,全球排名第二,高端手机半年销量超过了去年全年,海外个别市场甚至拿到了第一。但是对于小米是否能够在第三季度继续保持增长态势,仍有部分担忧,尤其是“苏醒”后的荣耀势头很猛。

另外,除了手机业务外界最关心的智能汽车业务并未在财报中体现。不过,在媒体沟通会上,小米集团王翔回应了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。

手机业务高歌背后:友商紧追不舍

8月25日晚间,小米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:总收入达人民币878亿元,同比增长64.0%;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63亿元,同比增长87.4%。

对于大家熟知的三大业务,小米均实现了同比增长。尤其是手机业务,收入人民币591亿元,同比增长86.8%;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5290万台,同比增长86.8%。

众所周知,在2021年Q2,四大数据分析公司的报告均显示,小米全球出货量首次超越了苹果,晋升全球第二。

这个成绩对于曾经遭遇过滑铁卢的小米来说,意义重大。甚至雷军也不禁翻出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,雷军被苹果高级副总裁“嘲笑”的梗: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
不仅如此,小米一直呐喊着进军高端市场,从最新财报来看数据还是不错的。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,小米定价3000元人民币或以上及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超1200万台,已经超过2020全年总量。

去年(2020年)是5G手机元年,在手机价格方面均有所提升,所以当时小米ASP值有所提升(每部1116.3元)并不意外。当然,这也得益于小米推出了高端系列手机小米10系列。而今年小米智能手机ASP每部为1116.7元,仍然保持了增长,说明高端市场略显成效。

而小米财报也分享了第三方的数据:2021年第二季度,大陆地区定价在人民币3000元到人民币4000元,人民币4000元到人民币5000元,人民币5000元以上的价格段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同比分别净增8.4、4.1以及3.6个百分点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财报上还提到了小米昌平智能工厂,已经在今年7月份正式开工,未来将与亦庄智能工厂形成研发+量产的产业协同,昌平智能工厂目标实现年产量到1000万台超高端手机的产能。

王翔表示,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业务表现势头非常好。但是,外界仍然会对第三季度小米能够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保持疑虑。尤其是今年雷军在年度演讲中立下豪言:未来三年要成为全球第一。

要知道,今年已经独立了荣耀已经恢复了供应链,并且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恢复市场份额。荣耀总裁赵明也透露,现阶段荣耀手机市场份额已从3%恢复至14.6%。

网上甚至有传第三方数据,在2021年7月份中国市场,1000-4000元档位,荣耀的份额当月均超过了小米。

在一路高歌背后,小米还是需要有危机感的。对于小米取得成绩,雷军就保持着冷静,他提到小米当前的任务是站稳全球第二。

正在规划智能汽车落地地点与工厂

除了手机业务,外界可能最关心的就是雷军在年初宣布的造车项目了。

此次财报并未体现小米在智能造车方面的投入。但是在财报之后,小米宣布了造车的一项新的进展:7737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。

王翔表示,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电动车最重要的技术,而深动科技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、技术积累和落地经验。小米非常看好深动科技团队的技术研发能力,希望通过收购,加速小米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研发。

据了解,小米的7737万美元大部分是要发给深动科技团队的股票,主要是希望能够将深动的团队锁定,增强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的实力。

据透露,小米从现阶段到今年年底,智能汽车业务都将处于招聘人才阶段,希望有更好的团队能够融入到小米体系列。

此前,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媒体发出招聘启事,宣布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招聘500名技术人员。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启动自动驾驶部门招聘,将自研行业领先的L4智能驾驶能力,首批招募500名自动驾驶技术人员,而且支持全国多地办公。

王翔表示,自从小米宣布造车以来,已经收到了超过2万份简历,首批招募超过了500人。

而对于外界传闻的与恒大达成协议以及落户城市的问题,王翔表示到目前为止,小米确实与各方面造车厂商进行了接触,但从来没有做出任何合作协议,将不会再对传闻做出回应。

对于落户城市问题,小米表示正在规划落地地点和工厂,同时也在尽全力吸引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工程师。

今年年初,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。雷军当时表示,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,而且动辄百亿规模的投资,需要3-5年才能够见效。

今年3月30日,小米集团正式发布公告已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。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,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。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,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。

据王翔透露,这“2个100亿”资金的投入,相当大的部分投入将会是在研发层面。

推荐内容